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实用范文 > 论文 > → 公共管理学年论文

公共管理学年论文

时间:2019-03-27 | 来源: 原创/投稿/转载

  公共管理学年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公共管理学年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公共管理学年论文1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摘 要: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所在,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本文首先介绍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

  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二者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之争

  (一)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调抽象概念和原则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面对诸多社会矛盾时表现出了政策制定困境和执行力明显不足的问题,用政策视角探讨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学逐渐兴起。公共政策学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注重经济学理论与数理方法的结合,与传统公共行政过分关注抽象概念和原则不同,公共政策学更多关注实际,主张将其放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框架下分析,以培养能够进行宏观政策制定、分析和批判的政策分析家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听从命令,被动执行命令的政府办事员。然而,以公共政策理念培养出的政策分析者并没有预想中的完美无缺。在经济学上,他不如专业经济学者的竞争力;在社会需求上,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和政策执行者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政策分析者的需求,公共政策学派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困境,将公共政策学与公共行政学联系起来而使之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公共管理”这一概念据此提出。以罗森布鲁姆和克拉夫丘克为代表的行政学家将公共管理看做隶属于公共行政的子域,并以此界定公共行政是运用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来实现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的指令,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管理作为实现行政目标的手段之一,是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技术而不是独立的部分。因此,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公共行政的子域。

  (二)二者的对立关系

  无论是从政策分析还是从公共管理途径研究公共问题,都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失效或过时的一种反应和替代,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了竞争,这是学者们所持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欧文休斯认为,行政与管理在本质内涵方面就存有差异,这种差别通过行政和管理前面的“公共”一词就可以体现出来。公共行政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活动,着重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上,即公务员只是被动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任务为主,强调程序及将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而公共管理在于政策执行的技术性手段,强调执行的结果及承担的相应责任。根据以上分析,他认为建立在行政概念基础上的公共服务与建立在管理概念基础上的公共服务是不同的,即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它们应该被看做两个互相竞争的典范。同样,在国内,张康之教授首先提出了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基于服务倾向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服务为主,而非以公共行政的权威为主,公共行政更多表现出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二者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理模式,在内涵上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目前,关于公共管理中公共服务功能的作用现在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但据此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对立,并认为公共管理已然取代公共行政的观点仍是部分学者的看法,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关系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所在。

  三、总结

  关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学界始终存有争议,众说纷纭。基于以上对各个学者观点的综述,笔者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可以用“范式”的概念加以区别。在这里,首次我们要厘清“范式”的概念,范式是指一种相同等级关系模式的集合,在该集合内的事物必须满足该等级关系的要求,满足程度不同,即为不同的范式。简而言之,范式是反映一定关系模式的概念。因此,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关系库中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不同范式。这里的关系库指“行政”与“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及“公共管理”关系的探讨就是在这一关系库范围内,不同学者为解决不同社会管理问题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因而形成管理学领域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争。笔者认为二者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不存在从属关系,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是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公共问题所提出的管理概念,拥有不同的管理内涵,二者是前后相继、顺势承接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概念的丰富性和内涵的充分程度上,公共管理比公共行政更进一步,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公共行政已被当前的管理实践淘汰,相反的,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补充,与公共行政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应用于当前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之中。

  传统公共行政已然成为过去,但现代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正在发挥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认清二者内涵和相互关系是我们进行管理学习和管理实践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管理学的序幕已经拉开,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1.

  [2] 薛冰.历史与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4.

  [3]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5-44.

  [4]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91.

  [5] 董晓宇.公共管理的由来及其与公共行政的内在差异――由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公共管理学年论文2

  公共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入手来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做出预测与指导。

  关键词:公共管理;模式;选择

  前言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公共管理事业上的选择则变得尤为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下面让我们来进行研究。

  1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1.1 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在公共管理领域里,政府是绝对的统治者,所有的公共服务都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是绝对的一元化管理模式,这种绝对在实践过程中造成了公共管理参与意识淡漠、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公共管理目标实现偏差进而导致整个公共管理模式僵化,无法实现公共利益共享,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 市场经济下多元主体的公共管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但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及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复杂性,我国开始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尝试[1]。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多元公共管理主体系统。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这种模式下共有四类主体组成:第一类是人民群众,第二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三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四类是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包括各类政治团体、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其中人民群众是基础主体、是关键主体、政府是核心主体、非政府公共机构是新兴主体。这个相对丰富的多元系统大大促进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它的不足依然明显。

  1.3 我国公共管理现存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我国政府受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影响,官僚制思想严重,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都以采取“政府干预”的模式为主,这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传统行政管理理念中,官就是为老百姓做主这种想法仍然存在于公共管理事业中。在这样思想的潜移默化下,在政府公共部门任职当官的人往往把自己当作权利的所有者和社会的主人,而把公共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公民当作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从而强调公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服从义务。长此以往,公民也习惯于服从政府的“管理”,以致依赖政府和官员们替自己做主[2]。在这样扭曲的理念下,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和公共权力所有者-公民之间就产生了实际的距离。

  2 对公共管理模式的分析

  2.1 干预模式。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间接的。公共管理干预模式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模型”。

  2.2 市场模式。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3]。公共管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亦即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提出: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制度中的交易行为大体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即“经济人”模式。经济人模式的共性在于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公共选择并不具有永远正确的天赋。由于一些政府纯粹是为官僚机构的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对社会只能产生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因而也就遭遇着失败的危险。那么,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原因又在哪里呢?对此布坎南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率,其原因在于政府组织间缺乏竞争,政府部门缺乏降低活动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的自我膨胀以及政府监督信息不完备等。为了补救失败,布坎南提出必须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官僚制的运转效率;改革赋税制度,通过限制政府税收收入而限制政府权力;创立新的政治技术以约束政府权力,使公共选择最大限度地接近公众的实际价值偏好。

  3 对公共管理模式的而正确选择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行政环境会随之改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究竟采取何种模式更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切身需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今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取向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模式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良传统,我认为可以关注四种公共管理模式取向,即企业化模式取向、公民参与模式取向、放松规制模式取向、社区政府模式取向。对于现实中国而言,选择适合的公共管理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这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公共管理各种模式(尤其是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企业化模式,是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企业化模式下,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学习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于公共管理事务中,以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率,做到事半功倍。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化模式对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增强我国政府的竞争性、培养我国政府真正地以顾客为导向的思想等方面,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参与模式,是指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能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发挥民智的一种公共管理模式。这里的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指社会大众的参与,还包括在政府组织层级关系中,位于中层和基层组织中的公务人员的参与放松规制模式,是指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要适度去除一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繁杂的行政程序,使行政公务人员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心来从事新的创造性的工作,以使政府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政府的公共管理新途径。如果说以上的三种公共管理模式取向,是主要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话,那么社区政府模式就是主要来源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良传统。社区政府模式,主要是指发扬民主革命时期边区政府和建国初期城市街道居委会的亲民模式。社区政府模式,对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建立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我国亲民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将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以上文字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创造有我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继续发扬我国政府的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的政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1(4):12-13.

  [2]张德信、薄贵利、鹏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15.

  [3]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0(4):28.

分页2
本文标题: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版权说明
1、《公共管理学年论文》一文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