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 独坐敬亭山读后感

独坐敬亭山读后感

时间:2020-01-29 | 来源: 原创/投稿/转载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接下来由小编整理了独坐敬亭山读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独坐敬亭山读后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很遗憾我没去过敬亭山,我不能置身其中去感受,体会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心情,心态……不过读诗感受。

  李白七上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有感而坐此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句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开篇写景,飞鸟,孤云,突显山中寂静,与诗人孤独感。众鸟飞去,有种时间的飞逝物是人非之感。年轻时的梦想,志向,报复等等,瞬间即逝。身边的那些人,就像高飞的众鸟一样渐渐离去,离开。之前的那同上山的人,一起吟诗畅谈天下的人,早已不在,只有自己独上孤山。少了年少轻狂势,添了岁月沧桑感。顿悟了世事喜悲,壮志难酬独坐吟。

  孤云独去闲,孤云飘浮长空,不愿停留。年少力求功与名,励志壮心拜将相。人生在世不称意,唯有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第七次上敬亭山,题目看独坐给人一种孤独感。

  人生在世有多少难忘怀的事与人,此时李白在这敬亭山独坐,回想过去的世事,有展望未来。我有感:太白七上敬亭山,宜州繁复笑泪情。林深秀出埋皇姑,独居楼中吟悲愤。在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李白对仕途难成,昔日的故人也相继离去,开始深思。

  篇二:独坐敬亭山读后感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篇三:独坐敬亭山读后感

  在李白罢官十年后的一天里,他登上了敬亭山,那里没有一个人,他独自一人坐在山顶,望着一片片绿郁郁的树林,他不禁想起了他的一名名老朋友:汪伦、孟浩然……他感到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喳;喳……”几声鸟鸣打破了平静。李白向天空望去,所有的鸟儿都在他的头顶盘旋着,鸣叫着。它们扇动双翅,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天空又恢复了平静,但是却只有一朵小小的云彩了。可它却不肯停留,慢悠悠地飘走了。

  现在,只剩下敬亭山和李白了。李白说:“敬亭山啊,敬亭山,现在只剩下我俩了!鸟儿不愿和我作伴,云彩也不肯停留,但你不同,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敬亭山也悄悄回答:“是的,李白,你别的朋友远走高飞,可我不会,我是你永远的好朋友!”

分页2
本文标题:独坐敬亭山读后感版权说明
1、《独坐敬亭山读后感》一文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