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实用范文 > 论文 > → 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论文

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0-08-11 | 来源: 原创/投稿/转载

  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论文

  教育程度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升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教育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产生,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它的作用程度又是极其有限的,怎样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和完善社会竞争体制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成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流动;个体升迁;学校教育;社会公平

  一、教育是个体升迁式社会流动发生的主要动力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传统的就业方式,即受教育后就可以获取一份好职业而受益终身的时代已逐渐成为过去。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加快职业变换的步伐,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个体不断完善自我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当然这也会导致那些工作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的人遭到社会的淘汰,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使他们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面对这种现实,最迫切并必须的,就是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陈旧的知识。接受再教育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途径。这种接受教育后从事工作,又因工作需要再次接受教育的过程,多次重复形成了一种循环。社会发展越迅速,知识技术更新越快,这个循环运行的频率就越高。这也就形成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由此可见,教育在知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已成为决定个体发展程度的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可以说,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教育程度越高,其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也越多。简言之,教育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发达的社会增加了许多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些职业往往需要很高的资历,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型职业需要从事者接受长期培训,这就离不开较高层次的教育。由于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与报酬较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提高个人的教育程度与知识技能水平,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增添个人社会地位升迁的机会。

  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曾经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缺乏教育、教育失败将成为个体向下流动的基本原因。他的观点显然反映了工业化使教育对个人的社会地位升迁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二、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

  教育程度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升迁,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正如许多原理一样,它仅是纯理论的论证。现实社会中许多影响教育过程的因素使这种由教育决定的社会流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作用是很有限的。

  第一,赞助性流动的选拔方式限制了部分人才的升迁

  社会到底依据什么进行人才筛选,让部分在某些领域有特殊才能的“英才”接受特别的教育.其内在运行机制是什么?对此,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有两种相一互对立的做法:一种是“赞助性流动”。“在这钟制度中,英才的新成员由公认的英才或其代理人挑选,英才的地位依据某些假定的德行标准而授予.它不可能靠努力或策略来获得。向上流动就象个私人俱乐部,一个候选人须由一个或多个成员的保荐”。另一种是“竟争性流动”.“在这种制度中,英才地位是一种依据某些公平原则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奖品。竞争者在可运用的策略方面享有广泛的自由”。当今社会,虽然教育政策上规定每一个教育对象不分性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一律公平竞争,但实际上少数阶层、部分社会成员仍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歧视女童入学等,现实中由金钱、声望、权力等因素所决定的社会地位的悬殊,使得个体的社会纵向流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同样,每个人的工作起点也存在极大差别。毫无背景的人必须赤手空拳,从最低层干起,而父母职位和社会地位高的人可能无须奔波就有优良的环境施展才华。这种赞助性的人才选拔模式使得个体社会地位升迁更加复杂化。看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应看到它的表象,更应深究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的不平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教育的完全平等、个人发展的完全平等也同样难以完全实现。此外,社会分工本身就需要有差别的成员,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恰好适应了这种需求。教育部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弊端,但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缩小其影响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教育机会均等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长期以来是人们的视觉焦点。理论与现实都告诉我们:教育机会完全均等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首先,个体所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职业、收入、家庭文化氛围等,都影响着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的效果。其次,学校环境如教学设施、教师质量,以及该地区的整体教育发展水平也会对个体受教育的水平有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教师所教的学生都有差别,相比而言,地区落后、学校差、教师素质低,其受教学生在教育机会上就相对较弱。最后,教育制度、人才标准等也影响个体的受教育程度。

  第三,当前学校培人才养模式的僵化与滞后影响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作用力

  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力价值,而现有的学校教育所传授的许多知识本身缺乏实用价值,课程的开设与社会需求彼此错位,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花费很大精力重新适应,即便是社会需要的专业,其课程内容本身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许多教材是几年甚至十年前的。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种种因素削弱了教育对个体发展应有的影响力。

  三、加强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影响作用的实施策略

  为了促进个体充分发展,为个体升迁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间接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采取的策略是:发展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尽可能地减少教育的不平等与赞助性社会流动的影响。现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首先,为了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切实推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由国家主办,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应只看宣传力度,还应采取实质性措施,尤其是解决资金问题。。义务教育不仅应保证普及性,还应确保其教育质量。只有这样,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体才能获得较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其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增强高等教育课程的应用性。要注重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不断更新课本的新知识,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观。

  再次,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全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不仅可以改变人的职业生涯,促使个体升迁式社会流动的产生,也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最后,改革竞争机制。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是彻底解决个人升迁存在种种弊端的根本途径。只有每个个体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协调进步。公平竞争是促使个体显现才能的关键。所谓公平竞争,是指依据某些公平原则,在平等、公开的竞争条件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取得社会地位。最高社会地位属于最有才能者,是公平竞争的最终结果。公平竞争能加强个体通过受教育得到升迁的信心,使其提高受教育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每个个体都尽自己所能地发展,整个社会也会因之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人杰.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教育〔A〕.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和平,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分页2
本文标题: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论文版权说明
1、《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论文》一文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