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是为了保护学生们健康安全地成长。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关键词:
生命安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摘要:
文章以“生命教育学”理念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相结合,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构建,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思路。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即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直面大学生的生命体,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围绕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增进大学生机体健康,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中心议题,设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从一个极端(即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状况)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游戏和健康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技能的提升状况)的情况,从整体上提升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
1.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要学会生存,就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且人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教育大学生保护生命安全?以往的学校的生命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训练只是针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治标不治本。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体质增强以及安全防卫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中的第一层课程理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贯彻的。
1.2 健康教育理念
是在生命安全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第二层理念。它主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大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这是生命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忽略此内容。
1.3 运动教育理念
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它主要追求大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更高的追求。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英.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培养大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作为生命体来说,个体生命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和高超,也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时,不能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替代运动技能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三者应该互补共存,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品质。
2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基本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体质与技能拓展为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运动参与方面:通过生命安全、生存技能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基本素质、技能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兴趣。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
运动技能方面:通过对自身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各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掌握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及自护自救技能。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简便易学和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技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卫防身技能。
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各种生存模拟的教学.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逃生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强学生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进行走、跑、爬、攀登、跳跃等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大学生对身体素质薄弱环节锻炼的意识和力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犯罪心理分析、案例分析、情商教育及心理拓展项目,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适应方面:通过团队挑战项目,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树立对自我、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
将体育课程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化,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选择性设计,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防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以及正当防卫法律知识、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
4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实施形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扬弃。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以大约15~20min的时问贯穿于每次体育课的教学中,在两学年体育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
5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
5.1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将课程综合化。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改革初期推进阶段,学校有关部对课程内容构建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如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不鼓励或不支持,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的干扰。因此,对课程改革前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就至关重要。
5.2 课程经费投入
尽管学校设有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安全器材的购置,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逃生场地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对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是制约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5.3 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涉及面较为广泛,虽然很多的逃生技能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一定会具备相应的逃生技能,因此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的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能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说不清楚地和认为基本不能胜任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1.7和14.2。
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否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后的课程教学认识并不乐观,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复杂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数据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必须在观念上转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地位。
6 结论
6.1 将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满足不同学生从健康、安全、竞技等不同层次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改变了传统以竞技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把生:.芋教育作为完成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前提要素,使体育课程更符合实际生活需求,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中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求准则及社会发展的准则。
6.2 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了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同时也在体育课程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6.3 将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但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也促进了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在明确学习动机、目标的基础上,启发了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生存能力和加强体育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使师生能针对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满足不同学生从健康、安全、竞技等不同层次对体育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专项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6.4 集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为一体的体育教学设计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内容,改变了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育教材和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这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改革尚处于实验阶段,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必须采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提炼出一系列相关概念、范畴、规律和原则,从内涵和外延上赋予确切意义,构建和实施具有特色的、系统的集安全防卫教育与体育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
本文标题: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blesscn.cn/html5/202204/smaqjyyjlw_33301.html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