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昨晚震撼上演江山雄奇!流动画卷美醉观众
两位少年,分别站在《千里江山图》的两端。他们的目光,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上,穿过雄伟磅礴的群峰,穿过烟波浩渺的水面,穿过近千年的历史,在画面中交集、重叠、相通……
展卷。千回百转的相遇。展卷人在故宫里,轻轻展开了一幅《千里江山图》,忽然之间,时光荏苒,在他的面前,一位位身穿宋代服饰的人,从时光的深处走出,他们的身上,带着纺锤、刻刀、石锤……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凝视着他,他不由移动了脚步。这一步,就踏回了北宋。或许,他不知道,自己将重新走入一部传世名画的前世今生,会走进一位天才少年的诗意人生。
问篆。千雕百刻的雕琢。一位位篆刻人,用刀尖在石头上,在印章上,刻下一个个生动的名字。展卷人见到了王希孟,可是,他所见到的王希孟,并不是少年意气,一挥而就的王希孟,而是欲求不得、忧郁苦闷的王希孟。毕竟,一开始,“数以画献,未甚工”。但孤窗之侧、油灯之下,这位少年从未放弃,他目中的那道光、心中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篆刻人说:“篆,乃名之名。少年,我愿将你的名字从料峭枝头摘下,化作一枚名章,为你留下存在过的印记。”
唱丝。千丝百缕的编织。春雷乍响,春雨如酥,王希孟终于走出了孤僻的画室,一脚就踏入了春季的郊野。师法自然,他开始懂得那些想象中的画面,不就是眼前这些青翠的山水,这些白衣的织娘吗?他开始动笔了,一下笔就是一座直插云霄的山峰……
织绢人说:“春蚕之丝,寸锦寸金,一丝一缕皆是桑蚕人家的细密心意。而今此绢交予你,以此刻为凭,从前是我等心血织就,往后便看你如何行笔。”
寻石。千难百险的行走。线米的长卷上,一幅线条勾勒的山水图景,已呼之欲出。该上色了,该用什么颜色呢?墨色?那太淡了。他要用最浓烈最鲜艳的颜色,由那些采石人在险崖、高峰,一点点从自然中汲取的色彩,全都汇聚过来。他大胆而肆意地上着色,先用赭石上色,再用大面积的孔雀石去渲染,最后是珍贵的石青,也要用来点缀其中。有山有水,还要有人,无比珍贵的砗磲反复研磨,就成了渔夫身上的一袭白衣。如此鲜艳的颜色,造就出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经典。
磨石人说:“我此生访川寻石,杵臼研磨。光阴,一半在脚下,一半在耳边。少一步,无千年之石;多一杵,无千年之色。少年,心中若能融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
习笔。千挑百选的练习。身穿粉衣,头插粉花。18岁本是贪玩的年纪,然而,当他静默下来时,他笔下的一片山,逐渐成了一片山水交融的世界,山水如同被注入了灵气,穿越千年而来的青绿有了温度。当那些山水开始缓慢移动时,整个时空都在周遭轮转——春夏秋冬的流转,日月星辰的环绕,而这些山水始终带着千万年修来的淡定与从容。
制笔人说:“百余工序指尖绕,千万毛中拣一毫。我制笔半生,所见不过方寸之间。惟愿此笔能与你随行,全当我也追随你看看这大好河山。”
淬墨。千锤百炼的修行。长卷既就,画已大成,可谁又会记得,他不过是一位18岁的少年。谁又会知道,这幅举世皆闻的名作,已经耗尽了这位少年所有的心血。画成之日,就是这位少年即将离开的时候。身强力壮的制墨人们,还在为他打造最黑最乌的一块墨,而王希孟已经用一生的精神和气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块最纯最正的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希孟还在不断做着“呈上”的动作。是的,对于这位少年而言,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能够留在朝廷之内。然而,宋代的朝廷,岂是他笔下的青绿山水那般清朗透彻!
将一切看在眼里的展卷人,看着王希孟的生命之火一点点黯淡下去,他心里着急、无奈、悲愤。他大声呼喊着他,他伸手牵拉着他,可是最终也要明白,自己和王希孟毕竟隔着近千年的光阴。
制墨人说:“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魄。小小一锭墨,须轻胶十万杵、翻晾百余日,方成一点如漆、万载存真。我愿以这掌中墨色,将松之傲骨予你,墨之坚贞予你,将制墨匠人之心血予你。”
入画。千年百旬的轮转。王希孟醒来了,从他的梦里,他一下子就走进了那片青绿山水之中。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道水纹,每一棵树木,每一片树叶,都是如此熟悉,他好像生来就是这里的青衣隐士、白衣渔翁。在这里,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在这里,青山俯首,绿水环绕。啊,这是我笔下的千里江山啊,在这里,王希孟自由了,癫狂了,飞翔了……
青山碧水,慢慢褪去,就连画布之上那枚鲜红的“希孟”印章,也在随风逝去。这位少年,从何而来,又往哪去?他只给历史,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而他却把一个时代的清晰印记,都画在那幅画之中了。
这是一台带给观众极大视觉享受的舞蹈诗剧,基于传统美学,却又并非一卷宋代图画的具象“复刻”或简单“还原”,主创们在一分一毫中寻找守正创新的平衡点。舞蹈编排更多是取其神而轻其形,是从宋代的审美特点出发,以当代视角反观古典美学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演员们化身为一座座山峰,一种种颜色,一挥手如同万壑风来,一下腰如同万水齐流。
除了《千里江山图》,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精品,不胜枚举。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一幅画面中,就完成了“俯视、平视、仰视”三种视角,正如《千里江山图》中的“高远、深远、平远”一样;有宋徽宗的“瘦金体”,一笔一画,如同刀剑,天骨遒美、逸趣霭然……还有那些唐三彩、元青花,历经时光淘洗,迸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舞台设计同样精妙。以同心圆结构表现卷轴的概念,也是时间的概念。地面四层转台,空中三层轨道,那转动不息的舞台仿若是镌刻着记忆的年轮,引领观者踏入时光的循环。
无论多精湛的舞蹈,多精致的舞台,最终的艺术表达,都是指向精神内核。正如王希孟和展卷人在剧中的表演,相见相知,相惜相怜,一段段的舞蹈,演绎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相连相接。近千年前的那位少年,倾尽毕生气力,绘出传世经典。他的心愿,是“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而展卷人穷尽一生,坚持守护与传承、探寻王希孟内心的心愿,是“我知道终有一天,这幅画也会同与它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
“太震撼了,演出中我泪崩了两次!”市民兰茜和朋友一行观看《只此青绿》,演出前,她们就满怀期待,“之前是通过网络、春晚,知道了《只此青绿》,今年春天,我得知它要来扬州的时候,就非常期待,但是后来由于疫情的原因,那次的演出也没能成行,我一直都觉得很遗憾。所以这一次确定它要来了的时候,我立即就抢票了。”兰茜是一名音乐老师,看完演出后被完全震撼到了,“这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这么美丽的剧院,在布满星空的剧场,我们跟着演员一起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演出绝对对得起票价,我愿意再看一遍!”
市民张鑫激动地表示,“我们形容美的东西,通常会用上一些形容词,比如无与伦比、精彩绝伦。但看完这部剧后,我觉得所有的词都太苍白了,在它面前黯然失色,不足以来形容它的美。”最令张鑫感动的是最后一幕,展卷人和王希孟隔着展柜对视,仿佛穿越千年,“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被强烈的美感击中了心灵。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美在这部剧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
扬州刺绣非遗传承人黄丹丹也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她认为,从这部剧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且加深对自己行业的认识,“对于《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王希孟来说,这幅画就是他人生中的经典之作;对于参演这部《只此青绿》的演职人员来说,我相信这也会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值得骄傲的一部作品;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我们都会从中汲取到力量,思考我们在自己从事的行业、领域,能够做出什么成绩、留下什么。”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