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寻亲为天地铸魂_光明网
村头一座草木葳蕤的小山包上,无名野花静静绽放,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你知道吗?野花丛中,长眠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7位红军烈士。
像革命年代的很多英烈一样,他们没有留下姓名、籍贯……但留下了口口相传的故事,留给了乡亲们最为珍视的红色记忆。
7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长篇报道《神山村三日》,其中关于7位无名烈士的内容,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为了告慰烈士英灵,让忠魂找到回家的路,唤起全社会对革命先烈的尊崇与热爱,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井冈山报社、光明日报社于近日联合启动“为烈士寻亲,为天地铸魂”活动。
我们走访了神山村多位村民、查阅了多种史料、并请教了井冈山数位党史专家,可大致还原当年烈士牺牲时的情形——
1927年10月上旬,******东率部抵达茅坪。随着战斗日趋激烈,部队伤病员逐渐增多。在边界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工农革命军在茅坪攀龙书院建立了红军医院,来自神山村的“中草药医生”赖章达、赖文邦、赖干华、赖光庭等参加了医院工作。
为保证医院有效运转,红军在神山村清水庵设立了储存药材的机构,被百姓们称为“红军药库”。清水庵药库的设立,不但供给了药材,也为伤病员们提供了暂时的治疗、休养场所。
1929年1月初,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在激烈的反“会剿”战斗后,很多红军战士受了伤。
据《宁冈苏区志》记载:“团县委率一个武装班,迅速赶到源头,相机营救在黄洋界遭重围的脱险人员……陆陆续续在桃寮、神山等地找到失散红军50余人。”
红军来到神山村后,将伤病员安置在当地祠堂和一栋民宅中。据这栋民宅主人的孙辈赖福洪回忆,奶奶告诉他,那时“祠堂地上躺满了伤病员,家里也住满了。村民们都很关心这些战士,时不时会来探望,送些吃的”。
偏僻的小山村缺衣少食,又处于国民党严密的经济封锁中,药品、医疗器械十分紧缺。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赖章达等人的尽心医治下,大部分伤病员渐渐康复,但其中7位重伤员,不幸牺牲。
村民们竭尽所能地将烈士体面安葬——凑齐最好的木板,为7位烈士制了棺材,安葬在村里一座小山上……
93年过去了,今日的中国,海晏河清,人民安康。神山村一座座新农舍、一辆辆小轿车和村民们一张张笑脸,告慰着先烈们的英灵。抚今追昔,饮水思源,那些为我们洒下热血、献出青春的先烈,无时无刻不让人萦心牵怀!
近日,在掩埋烈士遗骨的山岗下,为烈士们新建的陵墓已经落成。灰色大理石石碑庄严肃穆,上书“红军烈士之墓”六个金色大字;墓碑前的黑色石板上,镌刻着7位烈士的事迹简介。
为了进一步查明这些烈士的身份,井冈山市开展了大量史料查证、考察研究工作。由于参加第三次反“会剿”战役的大部分战士来自平江起义的红五军、莲花县独立团以及铜鼓、安福农军和附近赤卫队,查找范围大致可以圈定。
为国捐躯终不悔,追思先贤有后人。我们热切期望,各界热心人士、公益组织等加入“为烈士寻亲,为天地铸魂”的队伍中来,为我们提供线索、和我们一起找寻,让英烈之魂得以归根,让红色血脉赓续不断……
经过前期细致周密的准备,近日,江西井冈山神山村红军烈士遗骸检材样本提取工作开始进行。这是通过对烈士遗骸进行DNA鉴定、帮助烈士确定身份的重要一步,由井冈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市公安局共同执行。
连日来,神山村烈士陵墓前祭奠的人流不断,不时有游客把鲜花、水果摆放在烈士墓前,默默地鞠躬致敬。村里的老人们也时不时地到墓前洒扫一番。“下一步,我们将尽快启动程序,把神山村无名烈士墓纳入县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并制定措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形成专人看管、专项资金维护的长效机制。”井冈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江平说。
“积极扩散,让烈士安息,为他们寻找亲人!”“向烈士和烈士家属致敬!”“烈士为我们抛洒热血,我们都该为他们尽一份心意”……在多个网络平台的讨论区里,读者们踊跃转发、真情留言。还有很多读者发来邮件、打来电话,或尽己所能提供线索,或为寻亲活动支招献策……目前,已有来自山东、安徽、河北等地以及江西省内萍乡、宜春、上饶等多个城市的数百名热心读者表示,愿意加入志愿寻亲队伍,“一起找寻,让英烈之魂得以归根”。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