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资讯 > → “i宁德”APP为“宁德服务”加码!

“i宁德”APP为“宁德服务”加码!

时间:2022-09-17 | 来源: 原创/投稿/转载

  “手机上直接就能取号,还能查询排队情况,真的太方便了!不像之前,要到现场取号排队,耗费了不少时间。”

  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生动实践,“i宁德”自2019年上线至今,累计接入在线余项及网上办事大厅功能3000多项,******用户达到近82万人,实名认证超过75万人,日活高峰期达到6.8万人,为市民累计提供近800万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为提升“宁德服务”、刷新“宁德速度”加码。

  2019年9月,由市委市政府授权宁德市交投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宁德市城市公共服务平台“i宁德”APP正式上线。在宁德城市数字化建设历程上,“国企力量”又增添了重要一笔。

  “该平台以‘为全市人民服务’为导向,构造便民服务体系,打通信息孤岛,解决各委办局分散建设、重复建设、互相独立的问题,实现智慧城市集约建设。”“i宁德”APP运营负责人表示,打造“i宁德”APP,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部署要求,聚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提供政策解读、政府通讯录、政府公报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创新网上政务服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3000多项网上办事大厅服务事项中,包含了公司设立登记、身份证遗失补办、技能补贴申领等多项五星级服务(即全流程网上办事服务,包括在线申请、网上预审及受理、网上办理及网上反馈结果,申请人不再提交纸质申请材料,一般无需到现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

  近日,市民张先生就体验了一回这一便利。进入i宁德APP“网上办事”大厅,选择身份证所在地区,在关键词处输入“身份证”,按照步骤提示操作即可进行身份证丢失补领申报。“全程网办,太方便了!”张先生乐呵呵地说,这让他省下了跑腿的时间,还不用费劲到处咨询,以后办事就锁定“i宁德”APP了。

  今年6月,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推动商旅消费加快回暖回补,“i宁德”APP对接宁德市商务局上线“福见商旅·畅享宁德”汽车促消费活动,符合条件的车主可通过“i宁德”APP进行线上申请购车补贴,一键办理,方便快捷。

  这是“i宁德”APP助力“宁德服务”的典型缩影。按照市委市政府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要求,该平台自2020年5月上线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功能后,截至目前已完成525辆新能源车补贴申领工作。同年6月,该平台还上线了新能源汽车ETC市区高速互通口免费通行激活功能,累计通行74.6万趟次,现日平均通行超2000趟次。

  目前,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补能的主流方式,而四处寻找充电桩是不少车主头疼的问题。“i宁德”APP上推出的“电动宁德”服务,破解了这一难题。在该APP上搜索“电动宁德”,即可实现一键找桩充电,哪儿的充电桩有空闲,哪儿的充电桩距离最近、价格最低、评价最高,均一目了然。

  这些便民举措的推出,对于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的新能源车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助推我市新能源车增长量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该平台还累计接入网上办事、交通出行、生活缴费、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在线便民服务,多方位打造智慧宁德,推动建设新型数字宁德进程。

  “现在使用‘i宁德’APP办理公积金‘逐月冲还贷+还本金’业务,不用提供任何材料,省时省心。”谈起“i宁德”APP的使用经历,市民林女士打开了话匣子。

  “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也很方便。”林女士给记者演示起了过程,点击“公积金”功能里的“业务办理”,进入福建省住房公积金页面后选择“提取受理”,点击“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提取”功能就可以了,系统会自动计算每个人可以提取的金额,再点击“提交”就可一步办结、智能秒办。

  “i宁德”APP的预约功能,同样备受市民好评。记者看到,在“我要预约”版块,汇聚了“市行政服务中心”“东侨行政服务中心”“医院预约挂号”“景区预约”等网上取号、预约功能,无需前往现场,打开一个APP就可以完成。

  “i宁德”上线至今,累计******用户已达到近82万人。为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理念,下一步,“i宁德”将继续围绕市民最关心的城市服务痛点、难点、堵点,不断完善各领域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功能的对接开发,借助“互联网+”,打通政府、企业、市民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打造“宁德服务”升级版,刷新“宁德速度”新纪录。

本文标题:“i宁德”APP为“宁德服务”加码!版权说明
1、《“i宁德”APP为“宁德服务”加码!》一文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