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北京的文艺青年都来赶集:2022北京图书市集回顾
9月18日,金秋北京最大的图书市集——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与首创郎园联合举办的2022北京图书市集落下帷幕。历经三次延期,最后还更换了地点,许多爱书的朋友最终还是舍不得退一年多前购买的门票。而这些似乎都未能阻止这场姗姗来迟的遇见。
三天的时间中,上万名读者与近200家出版社、书店与文化机构编辑线下“面基”,包括特色沙龙、公益沙龙、脱口秀在内的20余场活动如期开场,人们不再藉由屏幕去虚拟对视,而是以书籍之名,重新寻回了久违的面对面的真实触感。
有一说一,今年的书市阵仗确实很大。虽然延期,但内容可没有缩水。现场有近200家出版社、书店与文化机构到场参与,它们都带着新出版的图书和文化创意产品来到市集上展出。
除了今年的新书外,书评君还发现了一家港台原版书摊儿。可惜等到第三天再去看时,很多当年的小众杂志、图书已经所剩无几了……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淘到哪些好书?
“谈钱不伤感情”……书评君逛了几圈发现,整体来看,本届书市的折扣力度并不小,许多摊位亮出了“五折区”招牌,还有些则采取“打包自选”的方式——59元三本带回家!听说到了书市第三天下午时,不少摊位上已经只剩下了样书。
不少读者带了帆布袋来逛书市,还有的甚至拉着小推车来“进货”。这几天的温度不低,书评君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不过,带书回家的朋友们记得趁着劲头,赶紧拆封,别让辛苦背回家的那些书只是“换个地方睡觉”呀……
现场随处可见大家翻书的身影,阅读氛围拉满。这次书市上,各家出版社还派出了不少编辑,读者在选书时能和编辑们面对面交流,讨论书中的细节和阅读的感受。人们从聊书出发,也谈彼此的工作与生活。
书评君注意到一家名为“阿果拉生活”的书店也来到了书市。横幅上醒目地写着“白天卖书,晚上卖菜”,有读者不信,摊主表示无奈:“我是真的卖菜……不信晚上可以来。”
在这些摊位中,书评君还发现一家公益机构——“微澜图书馆”。它们地处城市边缘打工子弟学校,或者打工社区附近,专门面向流动儿童,在全国60余个城市都开设有分馆,这次在它们书市摊位上的人也都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而这三天发生在这个摊位上的每一笔交易额都会通过腾讯公益捐赠,期待“微小的行动带来改变”。
来逛书市的读者朋友可能会留意到,距离入口不远处有家“手打柠檬水”摊位,倒不是被柠檬水吸引,吸引你的可能是他的招牌——“渣男手打柠檬水”。
和许多摊主相比,他是一个人在“练摊”。“一个人练摊很寂寞的,”重复着捣碎冰块的动作,他调侃说:“而且书市刚开市,(我)就碰到了初恋和另一个人手挽手来逛……”
9月17日的一场分享会上,一位读者朋友提问,离开家乡求学以及工作后,自己和家乡的连接似乎变得越来越远,所学的专业无法在家乡找到适合的工作。面对“回不去的故乡”,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自我与故乡的关系?
当天的活动嘉宾、编剧史航回应说,他也曾有相似的困惑,但经年累月发现,我们与家乡的连接其实始终存在于肌肉记忆中。“当我下意识还是说qiǔ 快递时,我就知道那种连接还在,”史航说:“这就像是,藕断丝连。”
除了口述的故事,书市的角落里还隐藏有“陌生人故事扭蛋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笔写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往事,然后随机换到一个装有其他人故事的扭蛋。有位留下故事的读者告诉书评君,即便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但总觉得自己的故事有人接收。“天涯海海,因为分享,记忆中的快乐会加倍,而那些不快乐,会因为有人分担而减轻一分重量。”
当然,也有读者挤进去看了眼,扭头就走:“快跑,这是在‘骗’故事。”(书评君才不会告诉大家,这位读者就是史航老师!)
第一场是我们熟悉的“悬疑之疑”专栏作者陆烨华与推理小说作家、译者赵婧怡的对谈,推理迷们有去到现场打卡吗?
你知道现代物理学家们是怎样分析达·芬奇有没有在《救世主》中犯光学错误的吗?你知道创立了现代神经科学的诺奖得主拉蒙-卡哈尔还是一位热爱涂鸦的画家吗?你知道偏头痛的感觉如何被一位十九世纪的医生休伯特·艾里画成示意图的?你知道文学巨匠纳博科夫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发表过对一种蝴蝶迁徙演化的惊人预见吗?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在书市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9月17日晚,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与编剧史航展开对谈,与读者分享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鄂温克族的生活与信仰。
“周末读诗”的作者三书也在书市期间与到场读者连线,诗人巴哑哑也来到现场,在快节奏的当下交流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
中国的妖怪故事从何而来?多年来收集妖怪故事,为妖怪们“上户口”的作家张云也来到了本届书市,活动结束后现场为读者签售。
我们的“女性学者”系列也迎来了线下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围绕农村女性的生活与书写展开对谈,探讨她们是如何在讲述中重新找回了属于她们的名字。(这里做个小预告:我们的《开场:女性学者访谈第一辑》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今年书市最大的热点大概要属“集章”了。各家出版社几乎都带来了自己的原创印章,吸引到场读者打卡留念。
各家摊位的设计也五花八门,装饰上也多以文字标语为主,强调互动感。比如这句,“与其____,我宁愿、读书”,文末留言来告诉书评君,你会怎么填?
这届书市还设有童书区,比如后浪就带来了自己所有的子品牌,其中包括以童书绘本为主的浪花朵朵,此外还有奇想国童书、接力出版社·少儿、活字文化旗下的小活字等列有摊位,多家童书品牌带来了不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优质童书。
不少摊位前都能看到孩子们翻书的身影,有的直接趴在摊位上看,有的则带几本靠着墙读,有家长告诉书评君:“孩子们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来书市也是让他们能自己选择喜欢的书,而不是家长硬塞给他们。”
这个问题或许无需多作回答,人们已经用手和脚投出了票。 在 分享活动现场,很多读者都在用笔记录着 要点。
作为新冠疫情下的重启,今年的书市突出了一种“互动性”。 图为本次书市的合作伙伴小红书发起的“诗歌交换机”现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写下一句诗,放入红色的信封,然后拿走一张陌生人写下的诗句。
夜幕时分,书市的脱口秀舞台人气高涨。国内脱口秀教父级厂牌“幽默小区”加持,还增设了开放麦环节,不少出版社编辑轮番上台,吐槽业内趣事。
这场书市虽然落幕,但书评君希望我们能一道从书籍出发,找回自己、找回附近,也找回生活中那份久违的连接感。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