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情深为民生
数字为舟,创新赋能。今天,互联网的意义正在被改写,互联网治理的分量日益加重。十年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一张“刚柔并济”的坚强电网,一张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本期,我们跟随党的二十大代表徐川子、党的十八大代表陈辽敏的脚步,感受“一张网”带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08年,徐川子从浙江大学毕业,进入国网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供电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装表接电工人。这个工作枯燥辛苦,对体力要求非常高,是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活”。年轻的徐川子不服输,一顶安全帽、一身汗渍斑斑的工作服走街串巷,磨炼出一手好本事,大家亲切地称她“小徐师傅”。
“每一项供电服务的尺寸之功,都回应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大数据时代赋予年轻人更多创新机会。”徐川子说,受朋友圈晒跑步路线启发,她带领团队开发出一套智能管理系统“E路小黄蜂”,这个巴掌大的仪器,包含各种通用检测模块,操作非常便捷。“E路小黄蜂”是徐川子第一个创新成果。此后,她带领团队一次次用电力大数据创新电力新型业务。
2020年初,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徐川子组建一支青年突击队,研发出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防疫”系统,大大提升了社区疫情防控效率。随后,徐川子和同事们用电力大数据为企业行为画像,政府以此按图索骥摸排产业链上下游的堵点、断点,这就是全国首套“企业电力复工指数”。这样的创新成果,在以“徐川子”命名的工作室里不断孵化。
如今,徐川子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滨江供电分公司服务拓展班班长。从跑在一线的装表工到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徐川子工作创新背后,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以“数字化牵引”为抓手,努力在坚强、智能、绿色电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的缩影。
“十年来,我见证了从抄表本上字符到智能电表集合成上亿条大数据的巨大转变。今天,杭州城网户均停电时长已低于20分钟,供电可靠性超过99.996%,核心区域已达到99.999%的世界最高供电标准,户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比肩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徐川子说,杭州实现供电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靠的就是提升科技和专业“两个能力”。
十年间,杭州全社会用电量从591.72亿千瓦时,增长至910.33亿千瓦时,增长53.84%。城乡居民用电量从79.32亿千瓦时,增长至158.37亿千瓦时,增长99.66%。现在,徐川子工作重点专注于客户侧绿色用能技术项目的研发、应用和推广。2021年,徐川子团队研发“低碳用能数智平台”,在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园进行改造试点。改造后,手机APP上一键启动,园区内上百家企业的照明、空调等设备几乎同时响应,自动执行无人公共区域照明关闭、空调温度上调等节能策略。这样的系统已在杭州多个写字楼、大型商场和园区推广应用。
变的是工作模式,不变的是电力为民的初心。徐川子说,“我在一线年了,我和同事们要争做互联网大数据与电网融合发展的创新者,为杭州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提供电力智慧和方案,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层经验。”
“大家可能会觉得法官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我却喜欢和当事人并肩坐在调解桌前促膝长谈,我想用调解的艺术去展示‘柔性司法’之美。”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陈辽敏说,做了调解工作后,她对公平正义有了新的理解,一本本卷宗可能是生冷的,但案卷背后的当事人是生动温暖的。陈辽敏办公室的书架,既有法律专业的参考书,也有介绍中外调解经验的书,还有心理学的书以及小说。“调解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考验法官的综合智慧。一方面要用法律专业知识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用线年的法官生涯中,陈辽敏总结出了统筹调解、分类调解、循序渐进调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陈辽敏探索“互联网+调解”模式、电子商务网上法庭,推动多元化解、微法庭、共享法庭等诉源治理工作,开创了浙江ODR和电子督促程序、“一码解纠纷”等。“十年来,科技进步与司法文明交相辉映。以杭州‘共享法庭’为例,一个屏幕,便能在理性、平和的氛围中得到公平正义的处理,这是传统司法难以想象的场景。”陈辽敏介绍,杭州“共享法庭”依托村社现有硬件设施,架设一块显示屏、一条数据连接线和一台电脑终端,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庭审直播系统等软件模块,打通了基层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遍布杭州城乡的3680个“共享法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法治教育、调解指导、司法服务等功能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共享法庭”打通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界限,形成了一张合力解决问题的“网”。截至9月底,杭州“共享法庭”指导调解54606件次,化解矛盾纠纷35793件,开展网上立案、在线件次。大量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自动履行,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从QQ视频调解到共享法庭,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让老百姓在多元解纷中体验司法便捷,让普通民众在信息时代尽享改革红利。”陈辽敏说,杭州人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生态。
陈辽敏一直保持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诉讼模式不断变革,智慧法院不断发展。我们的工作动力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