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机器人有智能视觉
8月28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阿尔勃特空间智能(河北)视觉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区,公司副总经理朱晓明用语音进行操作,要求机器人“鲁班1号”打好对应工位的螺丝。
“鲁班1号”是搭载阿尔勃特纯视觉系统的L4锁付可移动机器人。它按照指令,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机械手臂从操作台上拿起一个螺丝,以业内最高的200微米动态识别操作精度,完成打螺钉的操作。
传统的机器人是按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生产,“鲁班1号”则可以主动识别需要加工的零部件,然后进行加工。
这里有一个名叫秦小阅的机器人。它“脸上”有双大眼睛,“脑门”上有个摄像头。秦小阅依靠这个摄像头对物体进行识别。
朱晓明通过语音操作,请它帮忙查找《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位置。秦小阅移动到相应书架旁,用语音报出书籍在第几排第几本。朱晓明找到书后,将书上的二维码对准秦小阅“眼睛”进行扫码,书就借出来了。
“这样的机器人已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图书馆。”朱晓明介绍,它们还能应用到医院药房、企业仓库等场景中。
该企业的核心技术是类人眼技术,是基于人眼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型,可应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普通机器人身上。
据了解,该企业于今年2月25日成立,一期工程搭建了4条生产线,完成了自研工业生产大模型的全线接入。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物流、装配等机器人有序协作,机械臂灵活舞动,零件在它们的“手中”很快组合成相关产品。
记者还想看看研发中心。“抱歉,在这里看不了。”朱晓明笑着说,因为研发中心在北京,他们实行的是“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
眼睛本质上是大脑的延伸,当前人工智能在模拟大脑前额叶功能上虽有成果,但底层智能的构建依旧困难重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阿尔勃特从清华大学以及国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聘请了一批人才,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攻关。
他们摒弃了依赖昂贵传感器的方案,采用普通摄像头+神经网络的技术路线,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人—机—环境”的无缝协同机制,百元级成本即可让机器具备类人眼的能力,让中小微企业也能用得起。
“这个‘眼睛’不简单,是一套包含脑干、小脑、大脑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统。”朱晓明说,他们将一如既往进行攻关,不断突破机器人视觉感知边界,推动相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河北日报记者 赵建 宋柏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